对话希阿荣博堪布: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他身边的人形容他有一种柔和的力量,“仅仅是看着你,坦白、谦卑,你就无法不流泪”。他1963年出生于四川甘孜德格。家境贫寒,抱着“从修行之路第一天开始,就想好远离家乡,去到无人之地,随时准备死在沟壑之中”的心愿,自幼出家,在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晋美彭措法王修学佛法。他的《次第花开》、《寂静之道》和新书《生命这出戏》,朴实智慧,充满对现代人、现代社会的理解,出版后全部成为热销书。他主持的扎西持林,只用了短短不到20年时间,就被信众们从五间小木屋,发展成甘孜德格著名的宁玛派道场,其中包括闭关中心、养老院、贫困孩子抚养院和医院,修行者极众。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的社会舆论芜杂,是非无法明辨,往往是狭隘极端的意见容易博取掌声,客观、冷静的观点反而无人追随,好像正确的见地也不再被关心,在这个哗众取宠的时代里,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希阿荣博堪布: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这种片面、有偏差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与周遭环境相处,并为此而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 佛陀当年初次给弟子们讲法,首先就是教大家去认识、体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缺憾、局限和矛盾,去看我们自身、我们与世界之间是怎样冲突不断、苦恼重重的,而这一切背后是我们错误的态度和见地。我们想拥有怕失去,我们为了自保而侵犯、攻击、抗拒,我们认为现象是孤立的,人我之间是界限分明的,自我是不容置疑的存在并且永远需要摆在一切考虑的中心。而事实上,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们的抗拒、担忧乃至种种极端的情绪只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恼。如果能改变态度、澄清误解,那么,不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更准确、完整,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因此而更快乐、更自在地生活。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地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佛法中有系统完整的教法指导我们一步步突破自身局限,扩大视野,学佛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去看世间万象。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 视野宽了,就知道眼前这一事一物没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它必有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各个不同的事物、现象之间其实都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当你想把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归咎到某一人、某一件事上时,你会发现这样做很难。当你看见别人这样做时,你也能理解那种极端和狭隘是多么复杂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了这份了解,我们会变得宽容,因为即使是一个可恶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这可恶、不合理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反过来,由于知道有数不清的条件影响、限制、造就着人的思想言行,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为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悲悯之心便会油然而生。
五明佛学院堪布开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是怎么区分的呢?从地域上看,像云南的上座部以及泰国、缅甸这些南方国家的佛教叫做小乘佛教;像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日本佛教等,这些叫做大乘佛教。但实际上,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真正的区别不是以地域来划分的,而是以发心来区分。这个发心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心。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就是有无菩提心:凡是有菩提心的都叫做大乘佛教;凡是没有菩提心的都叫做小乘佛教。比如说,我们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前供一盏灯,那么供灯的功德属于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呢?是不是以外在的物质来区分——供金银珠宝的就是大乘佛教,供普通供品的就是小乘佛教?不是这样的,大和小跟外在的形式没有任何关系。跟什么有关系呢?跟内在的动机有关系,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跟发心有关系。
我们在佛像前供一盏灯以后,这个属于哪种,要看如何发心:如果是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供灯,哪怕只是供一盏灯,这个功德也属于大乘佛教,它不但能让我们解脱,而且将来可以成佛;如果是以小乘佛教的发心供灯,虽然它不是世间法,也是解脱法,但以这样的发心供灯是不能成佛的,它的结果是成就阿罗汉的果位。
因此,凡是有菩提心的,在菩提心的基础上烧香、拜佛、念经、磕头、闻思修、做义工等等,做任何善事都是大乘法,是让我们成佛的因素;凡是没有菩提心、但是有出离心的法,这样的行善都属于小乘法。小乘佛教只了脱自己的生死,解决自己生老病死的痛苦,不去考虑其他众生的痛苦;大乘佛教为了度众生,不但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要解决所有众生生老病死的痛苦。大乘佛教成佛,小乘佛教成为阿罗汉,这两个的区别就是菩提心。
——《慧灯之光》
希阿荣博堪布在《寂静之道》中说窃取僧人财物是下地狱的罪过,但是如果是窃取财务供养下一任活佛呢?
去搜一下 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 就知道具体的含义了。地藏经里明明白白的写有偷窃常住财物谷米衣服的罪过,是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对话希阿荣博堪布: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训练心,如何训练慈悲心?到底幸福快乐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 希阿荣博堪布: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另一项训练是专注,制心一处。上面这两项训练会增强洞察力和专注力,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在洞悉宏观的同时不失对微观的专注,在专注的同时可以保持开放。 慈是希望对方快乐,通过友善、关爱、分享等来表现。悲是愿意分担乃至代受对方的苦,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温柔。观修慈悲心通常从亲近的人开始,因为你与他们的因缘很近,如果你愿意,你能更深切地理解、感受他们的苦乐、希惧,而理解是慈悲的基础。慈悲心具体可分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中,舍的意思是平等,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训练中,慈悲的对象从亲近的人开始,将逐步扩展到认识却不相干的人、陌生人、憎恶的人,及至所有众生。同时我们要记住,无论是分享还是分担,都应以自他平等之心去做,道德上、物质上不要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慈悲心的训练使我们的内心越来越宽阔、柔软、坚强,这是幸福快乐的源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发布者:实习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bykq888.com/wenda/18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