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东西可以增高血糖啊
适当的饮食是维持正常血糖浓度的关键,下面是为低血糖症准备的饮食处方。
营养与饮食疗法
●少吃多餐
低血糖患者最好少量多餐,——天大约吃6~8餐。睡前吃少量的零食及点心也会有帮助。除此,要交替食物种类,不要经常吃某种食物,因为过敏症常与低血糖症有关。食物过敏将恶化病情,使症状更复杂。
●均衡饮食
饮食应该力求均衡,最少包含50—60%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尿病患者同样的饮食原则),包括蔬菜、糙米、酪梨、魔芋、种子、核果、谷类、瘦肉、鱼、酸乳、生乳酪。
●应加以限制的食物
严格限制单糖类摄取量,要尽量少吃精制及加工产品(例如,速食米及马铃薯)、白面粉、汽水、酒、盐。避免糖分高的水果及果汁(例如,葡萄汁混合50%的水饮用)。也少吃通心粉、面条、肉汁、白米、玉米片、番薯。豆类及马铃薯可以一周吃2次。
●增加高纤维饮食
高纤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浓度。当血糖下降时,可将纤维与蛋白质食品合用(例如,麦麸饼子加生乳酪或杏仁果酱)。吃新鲜苹果取代苹果酱,苹果中的纤维能抑制血糖的波动,也町加一杯果汁,以迅速提升血糖浓度。
纤维本身也可延缓血糖下降,餐前半小时,先服用纤维素,以稳定血糖。两餐之间服用螺旋藻片,可进一步地稳定血糖浓度。
●戒烟禁酒
酒精、咖啡因、抽烟都将严重影响血糖的稳定,最好能戒除或少用。
回答者:吴田田 - 天下兵马大都督 十八级 12-18 15:04
低血糖平时应怎样吃得健康
果、蔬、谷、豆、肉、等吸收慢的食物利于血糖稳定,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于康
入秋以后,夜长昼短,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能量补充,夜间很容易发生低血糖。饮食对于调节血糖有很大作用,那么,一旦出现低血糖,怎么吃能缓解症状,平时又该如何预防呢?
什么是“低血糖反应”
临床上把血糖水平降得过低或下降速度过快所产生的症状,叫“低血糖反应”,它一般发生在糖尿病人身上。“低血糖反应”的症状一般为头晕、头痛、心慌、手抖、饥饿、出汗、面色苍白或烦躁、全身乏力等;严重的还可能出现昏迷,如果不及时升高血糖,将会损害人的心、脑、肾等主要脏器,危及生命。
造成低血糖的原因从饮食上来说,主要与吃的太少导致能量摄入不足、没有按时进餐、空腹运动、空腹饮酒有关。当糖尿病患者的肠胃出现一定问题,造成进食后不能及时消化吸收,也会导致低血糖反应。
按症状做饮食调节
一旦出现低血糖,最有效的应急措施当然是立即吃“糖”,快速增高血糖水平,可以喝饮料(雪碧、可乐、果汁等)、糖水(温开水冲白糖或葡萄糖25克—50克),吃糖果或口服葡萄糖片、蜂蜜、果酱等。
由于患者的自身情况不同,在饮食上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1.神志清楚、反应轻者,可立即口服上述食品;如果反应比较重,就要增加口服碳水化合物的量,如馒头(或面包)25克或1个。2.对注射长效胰岛素者,为防止低血糖反复出现,可加食牛奶或蛋等吸收较慢的富含蛋白质的食品。3.对已出现神志障碍,但尚有吞咽能力的糖尿病患者,可将白糖或葡萄糖放入其口颊和牙齿之间,使之溶化后咽下。4.对出现昏迷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喂食,防止因喂食不当引起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
若服糖5分钟后仍无法改善症状或变得更糟,应立即吃更多的糖;如果10分钟内仍然无改善,不要犹豫,应立即送医院抢救。低血糖被纠正以后,还要在下一餐前吃少量含复合碳水化合物的点心或水果、牛奶等,以预防血糖再度掉至最低点。
日常预防最重要
按时进餐,饮酒或运动前吃点含复合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如饼干、面包等,避免空腹,这些是大部分人都熟悉的低血糖日常预防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与出现低血糖后所吃的食物不同,日常预防最好不要吃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或含糖分较多的食物,这样的食物吸收快,一段时间后反而会导致血糖迅速下降,引起机体血糖降低。
应多吃点水果、蔬菜、谷类食物、豌豆和蚕豆等各种豆类、肉类、鱼类这些可缓慢吸收的食物,以保持血糖稳定。
轻度低血糖症
你可能出现下列的某些症状:发抖、震颤、心悸、神经质、出汗、寒战和湿冷、心搏加快、焦虑、头晕以及极度饥饿。这些都是由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所致。轻度低血糖往往不会影响你的大脑,因此,你应该能够识别出这类症状,并进行自我治疗。
中度低血糖症
如果你有中度低血糖反应,你就会出现自主症状和对大脑的影响所产生的识别性症状。除了上面所列出各症状以外,你还会出现头痛、心境改变、易怒、倦睡、视力模糊、噩梦、恶心、唇和舌头有麻刺感或麻木感、意识模糊,以及注意力降低。
重度低血糖症
如果你没注意到或没重视低血糖症的早期警告征兆,那么就会出现重度低血糖。如果你的大脑长时间血糖太少,你可能会变得反应迟钝,出现痉挛,或是意
戒烟后血糖高?
1、戒烟过快只是外因,内因是胰岛素的产量、质量、分泌、
结合、受体、抗体方面出现了问题。
2、血糖6-7可不是正常;空腹血糖5、0左右才是正常。
3、酒不能再喝了,已经是糖尿病了。可不是所有糖尿病
都用胰岛素才好。上次医生不叫用胰岛素是对的,但说不是
糖尿病就不正确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发布者:实习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bykq888.com/wenda/1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