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是解放战争中央五大书记之一,中央重要领导人,为什么鲜为人知?
任弼时对事业和工作恪守着“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准则,长期抱病工作。过度劳累使病情突然加重,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
去世的太早了,所以知道的人可能就少了,另外,和我们国家的教育也是有关系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也进入发展新常态,目前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与转换发展动力的攻关期。为跨越这一关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理论上我们要把握两个不同;在实践中要抓住三个重点。 全面准确地领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首先要弄清两个不同: 一是经济体系与产业体系不同。现代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新提法,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有产业体系或工业体系等概念,但产业体系或工业体系的含义明显不同于经济体系,它们只是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研读十九大报告,我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经济体系,是指由“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协调体系、开放体系、体制机制”等五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系统。我们不能望文生义,简单地将经济体系等同于产业体系或工业体系。不然在概念理解上差之毫厘,落实层面会失之千里。 二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不同。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经济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否则就是传统的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句话其实包含两个重要判断:一是跨越关口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我们目前的经济体系还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为了迅速建立工业体系,过度强调发展重工业,结果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为了超英赶美,在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重生产轻生活,没有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那时流行一个口号:“勒紧裤带搞建设”。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中央党校发起,理论界开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大讨论。作为这次大讨论的成果,党的十二大报告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确定为我国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后,积累与消费以及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得到了逐步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2010年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跨越。但经济仍存在一些问题:从发展驱动看,主要是靠投资、出口拉动,创新不足;从供给端看,供给效率和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从生态环境看,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增长的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的存在;从国际收支看,进出口长期失衡,对外依存度偏高;从财富分配看,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基尼系数偏高。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而且强调五大新发展理念是今后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六大战略举措。落实这六大举措,我体会应抓住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改革”;第二个关键词是“供给侧”;第三个关键词是“结构性”。显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政府调结构,而是强调从生产端发力,通过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还说:“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怎样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筑牢实体经济?近期任务是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而长远目标,则是增强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第二个重点: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就好比是一艘在大海里行驶的航船,有动力才能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可长期以来经济学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要靠投资、消费、出口等“三驾马车”拉动,此观点最初是来自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里不去评论凯恩斯《通论》的对错,但有一点很清楚,“三驾马车”是需求侧的拉动力而非供给侧的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着力点是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要从供给侧驱动。供给侧的驱动力是什么?当然是科技创新。 第三个重点:坚持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表达过这样的思想。他指出:“准确定位和把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要特别提点的是,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在阐述“坚持新发展理念”时讲的。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在这个部分讲?我理解,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都涉及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由此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关键
解放战争时期中央五大书记各自的分工
毛泽东是核心,负责全面工作;
朱德负责军事工作;刘少奇负责土地改革与城市工作;
周恩来负责外联、统战,并协管军事;
任弼时负责组织、办公厅和群团工作。
“五大书记”各自发挥所长,各有分工,团结协作,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团结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中枢。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大书记”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层。
五大书记是在1945年6月19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5位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
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召开的,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上一次空前的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在大会通过的新党章中,明确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指针。从此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五大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后来的实践证明,中共“七大”产生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代政治上成熟、紧密团结合作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的身上,肩负着中国的前途与希望。
建国初期五大书记进京,都是谁?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
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上一次空前的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在大会通过的新党章中,明确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在这次大会上,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委员会。在6月19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
从此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五大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后来的实践证明,中共“七大”产生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代政治上成熟、紧密团结合作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的身上,肩负着中国的前途与希望。
驻村第一书记五大职责讲稿
驻村“第一书记”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形势,搞明白组织选派“第一书记”的目的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全省上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过程中,“第一书记”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任务的艰巨性、工作的有利性。“第一书记”都是从各级各部门的优秀干部中选派出来的,懂政策、熟业务,到了村里任“第一书记”,担负着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州委各项决策部署,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确保到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的历史性重要任务。要完成好组织交给的任务,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也要看到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不断推进,各类扶贫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正大量向农村倾斜,各级党委政府对“第一书记”也给予充分的关心和关注,要有信心当好“第一书记”。
当好驻村“第一书记”要切实履行好岗位职责,当好“领头羊”。当前一段时期,脱贫攻坚是驻村“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贫困村要脱贫,发展思路是关键,驻村“第一书记”必须立足村情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研究问题,谋划、指导工作,既要紧紧抓住带有方向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不放,又要找准工作的切入口和着力点,聚焦发力,精准施力,一件一件地抓好落实。作为“第一书记”从城市到农村,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从手握笔杆到拿起锄头,生活环境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进入角色,沉下心去,搞好调研,摸清村情,理清思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要把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认真学习中央、省、州的各项政策,做到了解政策、熟悉政策、用好政策。要结合村情实际,充分利用自己的政策优势、部门优势和技术优势,协助村上盘活集体经济、培育优势产业、引进资金项目、争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想方设法帮助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相关产业,拉动集体收入增长,增加群众收入;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建立健全组织生活、班子议事、民主决策等制度,积极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在具体工作中,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敢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抓落实,搞好班子团结,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对社会治理混乱村,要加强治安联防、社会调解工作,强化村级联防队伍、民意调查队伍建设,创新群众自治工作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当好驻村“第一书记”要有脚踏实地,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作风代表形象,驻村“第一书记”的形象不仅代表自身素质,更体现了派出单位的形象,甚至是党委和政府的形象。群众不仅看你怎么说,更看你怎么干,因此驻村不仅要身驻更要心驻,要切实克服“到农村镀金”的临时观念,“走马观花”的调研观念,“蜻蜓点水”的走读观念,“心挂两头”的浮躁观念,树立起不当客人当主人,不当外人当家人,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办,既要立足当前解难题,更要想得长远让群众得实惠。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用心干出群众称道、组织认可的实事、好事,用真情实绩赢得群众信赖。
当好驻村“第一书记”要有心系群众的责任意识。事事处处想着群众,大事小事关爱着群众,把群众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忠实地履行职责,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百姓生产生活中的事看起来无足轻重,但这些不起眼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就会变成大事,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因此服务群众不能因其善小而不为,而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做起。既要抓好关乎群众长期受益的大事难事,更要抓好群众当前急需解决的事情。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第一书记”工作的主要标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了解群众的意愿,倾听他们的呼声,掌握他们的期盼,让民意在决策中唱主角。充分发挥村“两委”的民主议事作用,把符合民生民情民心,符合农村当前和长远发展,符合党和政府政策的事情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这样做群众才会把“第一书记”看成有人情味,有责任心,最可信赖的人,才能把党和政府的关爱刻在群众的心里。
中共调整5大省委书记的原因
因为他们的年龄接近或超过65岁。到达了省党委书记任职年龄的上限,这一届中共中央即将结束任期,需要提拔年轻人以保证政治的延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发布者:实习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bykq888.com/wenda/10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