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戒烟资讯 > 如何戒烟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戒烟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戒烟

    “青少年吸烟率比较高的是四川省,然后是福建,内蒙古,陕西,湖南,都是10%以上,最少的是江苏。按照城市类别,乡镇吸烟比例最高,尤其是乡镇的男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周华珍拿着数据说话。
    近日,“保护青少年健康发展,呼吁全国无烟立法”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上,周华珍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国内外三十年青少年烟草使用流行趋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校长王新清教授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不沾染有害健康的恶习是控烟的当务之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监测室主任肖琳认为,目前处于公共健康,公共卫生和烟草部门利益博弈的关键期,此次会议从关注青少年健康的角度去发声,支持全国立法。
    方案一:
    拥有一部综合性控烟的法律
    在研讨会上,周华珍主任介绍,根据研究显示,青少年吸烟以男性为主,但女性青少年吸烟呈现上升趋势;青少年吸烟比例,农村高于城市;青少年尝试吸烟的年龄逐渐上升。
    “国际研究表明,如果青少年在18岁以前不吸第一口烟,吸烟比率基本上能够控制在25%,如果能够推到21岁,就能够控制在3%。”周华珍说,所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大环境非常重要。通过立法来表明政府的态度,决心,为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降低吸烟率提供各项综合手段,改变社会习俗,不让青少年进入吸烟消费者群体。
    中国青少年研究协会原副会长黄志坚教授建议,要把控烟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尽早出台“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法规。他介绍,据卫生计生委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们国家吸烟人数超过3亿人,15岁以上人群吸烟比率达到28.1%,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烟草消费国。我国13~15岁初中学生“现在使用烟草”率为6.9%,其中82.3%的学生尝试吸烟行为发生在13岁之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郗杰英教授认为,除了坚持不懈地推动全面立法,还应该着重推动单项立法,甚至推动单项的政策法规出台。采取综合措施控制烟草,预防二手烟,实行无烟环境只是一项措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教授吴用建议,当前已出台了公共场所的控烟吸烟条例,但从现行青少年二手烟情况来看,27%都是在家庭二手吸烟,所以除了出台公共吸烟条例,还应该考虑无烟家庭的建设。
    吴用教授指出,2014年北京禁烟条例中有禁止通过自动售货机,移动通信以及互联网非法销售烟草的规定。他认为,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入电子网购限制和一个总体条款:“以及其他任何无法辨识购买者年龄方式的行为均被禁止。”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白羽律师认为,公共控烟条例是一个全国性的条例,是非常好的宣传控烟和保护未成年人健康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加进去。她同时建议,由于控烟是多方面在起作用,需要多领域共同努力,所以将来可以考虑能有一部综合性控烟的法律。
    方案二:
    共青团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参与控烟
    周华珍主任在研讨会上指出,青少年初次吸烟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和17岁,其中13岁时频率激增,15岁到16岁时达到顶峰,19岁以后则表现较少,因此13岁和15岁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年龄段。
    对于青少年群体的控烟工作,参加研讨会的专家都提到了要发挥共青团的作用。郗杰英教授说:“我们要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的观念,就是要推动共识,互联和协作。”共青团作为群团组织应该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凸显为青少年办实事,维护青少年权益,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作用,与其他部门合作,促进严格执法和完善立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青团理论研究所所长吴庆教授认为,对于青少年的控烟问题,共青团要通过充分挖掘自身沟通优势。比如,利用每年全国两会共青团与人大,政协代表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传达青年的需求和青年现在的状况。在社会空间上,共青团要发挥社会青年组织的作用,让青年社会组织或者社会公益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控烟工作。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星一教授认为,共青团系统能够深入到每个学校以及没有上学的群体,对青少年群体影响较大,所以“从这些系统开展干预,作出相关立法的呼吁是非常重要的”。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静建议,发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青团,妇联,教育部门,相关的学校一起发挥作用,可能取得的效果会很好”。
    方案三:
    关注青少年吸烟背后的压力
    周华珍在《国内外三十年青少年烟草使用流行趋势》中指出,据2014年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显示,56.6%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吸烟是受周围同龄人影响;48.5%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吸烟是由于青少年把吸烟作为长大成人的“标志”。其他关于青少年吸烟的原因还有出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出于好奇心理,容易孤单苦闷,烟草制品容易获得等。因此,向青少年宣传烟草危害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成年人应为他们提供一个把吸烟看作不健康,非正常行为的大环境。
    原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田本淳教授指出,我们国家一直有一个习惯,以烟待客是出于礼貌,见人递烟是一种手段。控烟要改变社会对烟草的认识。宣传教育对改变社会观念有影响,立法本身具有为全社会树立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改变陋习的重要作用。
    关于青少年的“第一口烟”,星一教授认为,产生“第一口烟”的因素包括:好奇心理,伙伴的影响还有环境压力。她说,由于处在青春期,心理压抑,同时面临着升学或者是陌生环境的压力,如何缓解压力,缓解情绪是孩子们都会面临的问题。所以从生活技能方面关注,引导青少年,更有利于做好青少年控烟工作。
    就烟草的包装,郗杰英教授和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教授程峰不约而同提出,应该更多地在包装上标明烟草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在很多国家,一些大的烟草商都做到在烟盒上对人体损害的提示面积不能小于二分之一,有的达到三分之二。” 郗杰英教授说。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黄晓燕认为,针对一些青少年吸烟群体,我们应该进行更加理性的分析。她认为,一些学生抽烟的原因在于认为通过烟草可以排解压力,“如果他知道了除了抽烟,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排解自己面临的压力;如果有人告诉他应该怎么样去逐步降低自己抽烟的量……这些引导,教育会对青少年戒烟有非常好的效果。”她强调,除了推动,加强立法工作,用服务的视角做青少年控烟工作更行之有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发布者:实习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bykq888.com/ruhejieyan/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