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烟 > 电子烟资讯

电子烟不能对未成年人“不设防”

  据新京报近日的调查显示,由于目前电子烟缺少监管,一些尚未成年的青少年也被引“入坑”,踏入电子烟的圈子。多家电商平台上,有商家售卖电子烟,对未成年人不设防,甚至误导未成年人消费。

  电子烟通过对尼古丁进行雾化,让毒性得以降低,所以一些难以戒断的烟民将其当做戒烟替代品。不过这两年流行起来后,不少追逐新事物的年轻人入坑,并非出于戒烟的目的,而是因为炫酷、潮流、好玩,相关装备则动辄数千元。

  电子烟到底有没有害?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前就有明确结论:它同样会产生有毒成分,孕妇和育龄妇女使用电子烟,可能会对胎儿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这意味着,在公共场合吸电子烟,同样损害他人健康;至于向青少年蔓延,对其正在发育的大脑和身心的破坏,更值得警惕。

电子烟不能对未成年人“不设防”

  考虑到电子烟的危害性,加强管控的呼声一直很大。比如去年有全国两会代表提到,应该将电子烟视为烟草产品纳入管制,制定生产质量标准。不过直到今天,电子烟都不在《烟草专卖法》的监管范围内,处在“无产品标准、无质量监管、无安全评估”三无状态。

  在缺少制售标准的前提下,未成年人无需出示身份信息,就可以在实体店和电商平台买到电子烟,对售卖平台看不到任何资质和审批上的要求。媒体报道还提到,供电子烟吸食者聚集交流的各种“吧”,也成为热门生意,为未成年人提供了隐蔽的场所。

  因为行业标准缺失,电子烟的广告宣传,也经常游离在《广告法》之外。很多商家在宣传时打出的旗号,都是“无毒”“无害”“辅助戒烟”,这种缺少科学支撑的说法,虽然与很多研究结论相违背,却仍然得以大肆传播,误导了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人。

  所以,在公共场合严格戒烟的城市,也有一些电子烟的吸食者,拿商家“电子烟无害”的说法为自己辩解,无视公共健康地消费电子烟。值得一提的是,前两天发生的国航CA106航班氧气面罩脱落事件,也正是由于副驾驶违规吸电子烟。

  围绕电子烟行业的监控真空,是它向青少年蔓延的直接原因。在控烟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考虑到电子烟的危害性,监管政策甚至不把它当烟草,也不当医疗器械,而是按照药品的定位,进行高规格的审批管制。这种对公共健康的审慎态度,值得我们借鉴,或者至少先要明确电子烟的定性,到底算烟草、器械还是药品。

  从近两年的行业增长趋势来看,电子烟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已经不容小视。至少对于售卖平台,尤其是对向未成年人售烟的行为,监管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对误导消费者的虚假宣传,也该有明确的处罚。

  熊志(媒体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发布者:实习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bykq888.com/dianziyan/zixun/35218.html